第90期我来读文献 | 《词汇语义学》第一阶段线上论坛答疑活动干货汇总
第90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11月2日19:00举行。本期活动关注《词汇语义学》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活动正在进行中: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答疑和领读专家
邬菊艳,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科技翻译)系副主任。先后在宁波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访问学者。学术兴趣为词汇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在《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学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主持完成浙江省规划课题以及作为重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省级重点规划课题等。
思考题
1. 为何传统词汇学向现代词汇语义学的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邬菊艳老师:词汇学是传统语言学三足鼎立中的重要一足,与语法学、语音学并列,围绕词汇这一中心议题,展开对词的性质、词的理据、词的结构及其规范、词的用法、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分类、词的起源、词形的历史演进及语义的演化、新词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等各方面的探究。而现代语言学中,传统的三足鼎立被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所取代,它们分别是语义学、句法学和音系学。其中,语义学主要研究词和句子的意义,当然也包括语素、短语和语篇的意义等。换言之,现代语言学在词汇层面上的研究更注重语义,聚焦于词汇的语义研究,重点关注如词的语义分析、语义机制等问题,现代词汇语义学属于语义学范畴。概述之,由于整体语言研究方向的转变,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词汇学研究也必然会向现代词汇语义学转向。
2. 当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兴起时,哪些传统学科起了促进作用?
邬菊艳老师:词汇语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9世纪早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前就没有关于词语语义的研究和讨论。Geeraerts(2010:2)认为,早期词汇语义的探讨与思辨词源学(speculative etymology)、修辞学(rhetoric)和词典编纂学(lexicography)这三个传统学科密切相关,如思辨词源学的牵强附会激发了科学词源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修辞学为词汇语义变化的分类提供了最初的术语,而词典编纂学则为词汇语义的描写提供了大量资料与实证基础,它们在词汇语义学这一学科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津梁之功。
3. 西方历史语文语义学时期提出的语义变化机制有哪些?
邬菊艳老师:隐喻和转喻是修辞学中两种最基本的语义演变机制,著名修辞学家奎因曾经对其进行过论述(详见Geeraerts 2010:5-6)。在历史语文语义学中,传统隐喻和转喻被看作词汇语义变化的重要心理机制。隐喻,是用另一个事物替代所需要表达的事物本身。Wagg(1908)曾提出非常详细的隐喻模式,如基于形状和外观相似性的隐喻,基于结构位置相似性的隐喻,基于功能相似性的隐喻等;转喻,是指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如“作者”可以替代“作者的作品”,“容器”可以替代“容器中的内容”。Waag(1908)、Nyrop(1913)、Paul(1920)和Esnault(1925)等论著中曾谈及17种不同的转喻模式,如空间部分转喻空间整体、时间部分转喻时间整体、下位事件转喻上位事件等。历史语文语义学时期的学者对隐喻机制已经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分类和阐述。
4. Bréal(1897)与Wundt(1900)对语义本质的思考有何异同?
邬菊艳老师:Bréal(1897)与Wundt(1900)对于语义本质的思考均基于心理立场,认为语言意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变化是心理过程的结果,语言依赖思维来推动。然而,Bréal关注的是语言使用者的个体思维,指出由于人们尝试尽可能准确地、令人满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才逐渐发生了变化,因此,正是语言使用者的交际需要推动着语言物质的变化。Wundt(1900)在其著作《民族心理学》(Elements of Folk Psychology)中则提出,语言不仅是个人的语言,更是一个集体性实体(collective entity),凝结在语言中的思维更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换言之,语言的本质是典型的国家或民族精神。
5. Paul(1920)提出的通常意义和偶然意义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邬菊艳老师:Paul(1920:75)认为,通常意义是一个语言社群的成员所共享的既定意义(established meaning),而偶然意义是通常意义在实际言语中的调整变化(modulations)。如果通常意义如同词典中的释义,为同一语言社群成员所共享,那么偶然意义就是通常意义在特定话语中的具体化(concretization)。一般情况下,一个词语具有多种通常意义,因此,通常意义是相关意义的一个集合,是一组不同但稳定的系统意义(sense),相反,一个词语的偶然意义往往是特定语境中的单个解读。
Paul(1920:75)认为,多数情况下,偶然意义的实现,其本质是从某一词语的多重意义中挑选出一个,并加以恰当解读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语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换言之,语境是理解从通常意义向偶然意义的转变的键钥,偶然意义源于语境触发与通常意义的相互作用。那么,偶然意义是否又可以变成通常意义呢?Paul的意义观论述了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偶然意义基于语言使用,通常意义基于语言结构,通常意义是派生偶然意义的基础,而经常使用的偶然意义本身可以转变成具有规约性的“去语境化意义”(decontextualized meaning),即当偶然意义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就会要求占据一个独立的固定地位,此时,偶然意义便转变成该词语的通常意义之一。
6. 如何理解Lyons(1963:59)提出的“语义关系优先”这一观点?
邬菊艳老师:Lyons(1963)反对传统语义学研究中“语义优先于语义关系”的观点,而提倡“语义关系优先”,强调语义研究应该聚焦于对立关系(relations of opposition)的描写。换言之,不是基于对词语语义的孤立描写才能得到词语之间具有同义、近义或反义关系,其依据应是由词语参与其中的一系列的语义关系。例如,关于词语的同义关系,传统研究通常首先将quickly(很快地)和speedily(快速地)的语义描写为in a fast way, not taking up much time(速度快地,没有占用太多时间),然后根据其内容描写的相近或等同性认为这两个词语具有同义关系。然而,Lyons(1963)故意回避词语语义内容的描写,认为这方面的描写属于指称层面,是语言与百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属于语言结构本身的内容。Lyons(1963)将词语的语义等同于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同义以及别的类似关系,如quickly的语义就是其与speedily的同义关系。这就是语义关系优先。
Lyons(1963)在引入关系语义理论的过程中,特意使用了术语sense relations。sense relations表示词际(interword)语义关系,即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语义。词际语义关系与词语本身的语义,即词内(intraword)语义相对(王文斌 2001:190)。作为语言语义的一个独立层面,这种“词际语义关系”描写理论几乎成了结构主义语义学的一个缩影(Geeraerts 2010:88)。相对于词汇场内部仅受制于具有区别性对立关系的语义描写方法,词际语义关系研究显然更加自由、开放。
7. 中国古代词汇语义研究和西方词汇语义研究的方法有何异同?
邬菊艳老师: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历史语文语义学时期的词汇语义研究,其最大特征就是注重原子主义和历史取向,关注经典典籍中单词词例的释义及其演变路径、机制等。
但是,西方历史语文语义学的突出贡献在于对两个重要概念的关注,即语义的动态性质和语言与心理的密切相关性问题。也正因为此,其研究方法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Geeraerts(2010:42)甚至认为,目前词汇语义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语文语义学关注点的回归。中国古代汉语的词汇语义研究更侧重于对词汇语义现象或事实的陈述,提出了具体的词汇语义分析方法,如形训、声训、互训、义训、定义法等。对词的语义进行训释,是古代训诂学的核心内容,这些释义方法都是经长期训诂实践而累积起来的经验,是经众多学者整理、总结出来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雏形。
8. 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提出的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现在是否已经过时?
邬菊艳老师: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的提出是20世纪西方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亮点,也是西方词汇语义学家对世界语言学的一大贡献,在词汇语义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的运用被看作是词汇语义学告别传统进入现代的标志(曹炜 2009:116)。
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的哲学渊源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Democritus等哲学家的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万物可由原子构成。时至17世纪,德国哲学家Leibniz重申了原子论,宣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均由原子构成。正是在这样的科学研究背景下,语言学家对语音的音位进行切分,将每一个音位分析为若干区别性特征,如音位/d/和/t/在英语中都是齿龈塞音,根据其清浊便可以将两者区别开来。而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的直接思想源流出自Trubetzkoy关于音位的分析法(Hatch & Brown 1995:14;Palmer 1976:108)。
时至今日,词汇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词汇语义形式化的表征对词典编纂中的词典释义和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层面的语义特征分析研究,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可能成为未来词汇语义学在生成路径研究趋势中一种主要的词义分析方法。
9. 生成词库理论框架中的物性结构如何实现对具体事物的描写?
邬菊艳老师:生成词库理论,主要通过论元结构(argument structure)、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物性结构(qualia structure)和词汇承继结构(lexical inheritance structure)四个层面的语言知识组成一个层级描写体系,来对词汇语义加以表征。
其中,物性结构是生成词库理论最为核心的内容,Pustejovsky(1995a)提出名词语义的四种物性角色,即构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形式角色(formal role)、施成角色(agentive role)和功用角色(telic role)。
构成角色,描写一个物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或者物体在更大范围内构成或组成哪些物体,包括构成物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物体的材料、质量、重量等,如铝合金门窗的构成角色包括玻璃和铝合金等,铅笔的构成角色包括石墨和木头(或聚酯材料)等。形式角色,描写对象在更大的认知域内区别于其他对象的属性,包括方向、尺度、形状、维度、颜色和位置等,如铅笔的形式角色包括“红色(或别的颜色)”“拿在手里”等,铝合金门窗的形式角色包括朝向、长方形等。施成角色,包括创造者、人工合成、自然类、因果链等,如粽子是用米和其他馅料包裹出来的,“包裹”是粽子的施成角色;毛衣是妈妈手工编织出来的,“编织”是毛衣的施成角色。功用角色,描写事物的用途(purpose)和功能(function),如粽子是用来吃的,毛衣是用来穿的,那么“吃”和“穿”就分别是粽子和毛衣的功用角色。又如,饼干和啤酒的功用角色分别是“吃”和“喝”。四种物性角色在本体知识的平面上勾勒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对生活经验和常识进行编码,使之进入语言系统之中,这是构建词汇语义的基础,为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的表征提供了接口。
10. 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和生成语言学时期的词汇语义描写方法各有何局限性?
邬菊艳老师: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治符号系统,其阐释的方式是遵从属于语言内部层次的语义结构的原则,依赖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完成对词汇语义的化简释义和描写。但是,作为语言一部分的语义知识和作为世界知识一部分的概念知识之间是否真的可以进行本质性的划分?又在何处可以找到确切的划分?本书对结构主义的不同理论和方法的概述,已然表明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显然,至少目前依然难以确定。因此,理性化的语言语义结构自主性最终只能化为虚无飘渺(Geeraerts 2010:91),而不得不对百科知识描写做出妥协。
生成语言学主张对词汇语义进行基于语境的动态性描写,对词汇语义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但同时,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本质上依然遵循着结构主义语义学中语义成分分析的分解释义理念,认为较大语言成分的整体语义或概念可由较小语言成分的语义或概念整合而成。换言之,该语言观下的词汇语义描写理论依然遵循形式化描写的词汇语义简约路线,但诚如Geeraerts(2010:156)所言,“形式化应该是能对词汇语义进行更精确描写的方式,但形式化内容要素的语义解读究竟能有多精确”?对此,人们恐怕难以回答。
读者提问
1. 老师好,我对认知语言学比较感兴趣,我看到本书2.5节介绍了认知语言学时期的词汇语义研究,请问老师可以推荐一些认知语言学下的词汇语义研究专著或论文吗?谢谢!
邬菊艳老师:谢谢提问。以下是我推荐的关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词汇语义学方面相对经典的专著。
Coulson, S. 2010. 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roft, W. & D. A. Cruse.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vans, V. 2010. How Words Mean---Lexical Concepts, Cognitive Model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vans, V. & M. Green. 2015.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Fauconnier, G. 1985. Mental Spaces.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Fauconnier, G. 1997.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eraerts, D. 2010. Theories of Lexical Seman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nks, P. 2013. Lexical Analysis: Norms and Exploitation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ngacker, R. W. 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ume II).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iu, D. 2017. Description and Instruction of Lexis and Grammar: Research Stud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s Guided by Contemporary Linguistic Theor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Murphy, M. L. 2010. Lexical Mean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J. R. 2012. The Mental Corpu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J. R. 2017. Lexical semantics. In Dancygier, B.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46-261.
Ungerer, F. & H. J. Schmid.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王文斌、邵斌, 2018,《词汇学十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文斌,2015,从图形与背景的可逆性看一词多义的成因——以汉语动词“吃”和英语动词“make”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5):36-41。
王文斌、毛智慧(编),2011,《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韧,2018,词义——使用印记与图式浮现,《现代外语》(3):306-319。
2.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一下,3.1节所介绍的Leech的7种语义类型,各种语义类型之间会不会有重复?比如,有无可能一个词的反映意义与其的搭配意义相同?
邬菊艳老师:谢谢提问。Leech(1985)对于词汇语义类型是早期普通语言学视角下对于词汇语义研究的开端,对于以后更加深入研究词汇语义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传统词汇语义学研究主要聚焦于这种语义类型分类的研究思想。当时分出来的类别也是五花八门,但仔细甄别后我们发现,主要就是在Leech(1985)提出的这七种重要意义类型基础上的筛选或增加。而这七种类型,其实质是从不同视角看特定词的特定意义的一种分类方法,如概念意义,侧重从语言本体角度;而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是从语言使用(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而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侧重词汇使用语境的角度,这些意义相互之间在特定的使用环境中应该会出现重复或重合。例如本书P.93的例句中提到的bachelor的反映意义“光棍”“学士”,这两种意义其实本身就是这个单词的概念意义。当然,在本书第七章中,我们提出具体语言使用中的词汇意义其实质是一种心理模拟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事件,这与Leech(1985)的静态语义观,即将词汇意义看成是一个可以分类的实体的观点形成对比。